一、学位授权点建设情况
1. 总体情况
中央财经大学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主要包括会计学(120201)、企业管理(120202)、技术经济及管理(120204)、工商管理(125100)、会计(125300)、审计(025700)等六个工商管理硕士二级学位授权点,包括会计学(120201)、企业管理(120202)、技术经济及管理(120204)等三个工商管理博士二级学位授权点。
我校的工商管理学位点建设,发端于1949年设置的会计专业、1952年设置的企业管理专业,1984年获得会计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获得国民计划与管理硕士学位授权点,1994年获得国民经济学博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获得会计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得企业管理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工商管理硕士(MBA)授权点,2006年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07年,会计学获批国家重点学科和会计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创业教育基地”获评教育部首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8年经济信息管理获批北京市交叉学科重点学科、工商管理获批北京市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和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10年,跨国公司管理获批北京市交叉学科重点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工商管理学科被评为A-,位列全国5%~10%。2019年,会计学和市场营销获评国家一流本科专业,通过国际精英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协会(AACSB)认证。2020年,工商管理和财务管理获评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目前我校工商管理学科的主要建设单位包括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和会计学院两个二级学院,两院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研究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作为指导思想,经过近些年的持续努力,逐渐形成了“基于中国的会计与审计问题研究”、“资本市场创新与投资者保护”、“创新创业与战略”、“新商业情境中的领导力与团队管理研究”、“供应链创新与运营决策优化”等五个重要方向,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本学位点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在学科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及相关工作的能力,能在科学研究和专门技术等方面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力求培养学生能够为中国经济发展服务。宏观上,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为国家政策法规建言献策,起到国家智库的作用;微观上,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为企业发展创造出更多价值,推动民族产业和微观经济学发展。
2. 人才培养情况
2020年9月本学位点在校学术型研究生共301名,其中,博士生164名,学术型硕士生137名。由于新冠疫情原因,2020年首次通过线上方式进行研究生招生工作,共招收学术型硕士生70名,其中包含16名硕博连读生;招收博士生38名,其中包含8名硕博连读转博学生。
具体按照年级构成如下表:
|
学术型硕士生人数 (含硕博连读生人数) |
博士生人数 |
2016级及以前 |
/ |
24 |
2017级 |
/ |
25 |
2018级 |
/ |
39 |
2019级 |
67(17) |
38 |
2020级 |
70(16) |
38 |
总计 |
137(33) |
164 |
本学位点2020-2021学年的学术型研究生的招生形式包括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推免(九月正式录取)、常规推免、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硕士生申请转博士、博士生研究生统考等多种形式进行招生,并于2020年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开始招收直博生(2021年9月入学)。
2020-2021学年的学术型研究生的各类招生中,学术型硕士招生通过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推免和全国统考方式,其中夏令营推荐和全国统考的招生录取比例分别为12.5%和7.2%。2021年,我校首次以申请考核制的方式开展博士招生工作,申请考核制博士生录取比例为10.5%。
2021年本学位点招收学术型硕士生67名,其中接收推免研究生人数为41人,应届生人数为58人,本科为“双一流”院校的人数达60人;招收博士生38名,包括夏令营招收3名直博生,硕博连读转入博士阶段学生16名,申请考核制招收博士生19名;其中硕士阶段为“双一流”院校的人数达31人。
为保证研究生的生源质量,本学位点做了以下的改革,①学术型硕士采用大类招生,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按照考核成绩统一录取,然后在九月正式推免时根据候选人的报考志愿录取到相应的类型和专业中。②首次采用直接攻博的形式在夏令营中选拔优秀的热爱学术的本科生录取为直博生,从形式和待遇上吸引优质生源。③硕士起点的博士招生,采用申请考核制和博士班的形式招生,统一录取,按照双向选择的形式导师和博士生互选,确定指导教师。④加大招生宣传力度,除了参加学校组织的中国教育在线的网络直播招生宣传外,还在招生时期,发动两学院在读研究生向他们本科所在学校宣传我们的招生信息,同时,还利用中财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会计学院等官方公众号,定期推出两学院的学术信息、研究生的学术活动,宣传本学位点的学院和研究生。
本学位点面向三个专业的博士生开设了管理学经典阅读(必修课,李家涛)、管理学专业英语文献(必修课,刘晓红、张爱卿)、管理研究方法基础(必修课,王毅、李季)、技术经济及管理前沿(必修课,周利国等)、财务会计实证研究(必修课,袁淳、薄仙慧)、公司财务实证研究(必修课,王彦超、陈运森)、会计研究与STATA应用(必修课,吴溪、马云飙)、会计学基础理论讲座(必修课,孟焰等)、论文写作与前沿方法(必修课,林嵩)、会计学术论文撰写(必修课,李晓)、国际经济学(选修课,崔新健)、实证微观金融理论与方法(选修课,张光利)、企业管理前沿(选修课,姜峰)、组织与领导研究前沿(选修课,刘薇等)、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前沿(选修课,朱曦济等)、管理会计实证研究(选修课,刘俊勇等)、审计实证研究(选修课,吴溪)、会计研究与SAS应用(选修课,李晓)、Python与财经大数据分析(选修课,王彦超等)、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研究(选修课,贺强)、行为研究方法(选修课,孙铃)、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选修课,张红川)、结构方程模型(选修课,朱曦济)、定性研究(选修课,刘书博)等核心课程。面向三个专业的硕士生开设了管理学理论与实务研究(必修课,赵丽芬、刘小元)、企业战略管理(必修课,林嵩、葛建新)、商务数据分析(必修课,李季)、管理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必修课,钱程、刘书博)、企业伦理(必修课,周卫中)、高级会计理论(必修课,鲁桂华)、财务会计实证研究(必修课,袁淳、薄仙慧)、公司财务实证研究(必修课,王彦超、陈运森)、会计研究与STATA应用(必修课,吴溪、马云飙)、会计学基础理论讲座(必修课,孟焰等)、管理会计实证研究(选修课,刘俊勇等)、审计实证研究(选修课,吴溪)、会计研究与SAS应用(选修课,李晓)、Python与财经大数据分析(选修课,王彦超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选修课,杨长汉)、战略营销与管理(选修课,王生辉、姚凯)、营销风险管理(选修课,张云起)、消费者行为分析(选修课,顾雷雷)、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选修课,朱飞、张宏宇)、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实务量化分析方法(选修课,王震、姜峰)、跨国公司管理(选修课,崔新健、柴庆春、李煜伟)、财务管理研究(选修课,许进)、证券投资学(选修课,王玉霞)等核心课程。为保证开课质量,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在AACSB认证的基础上,强化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AOL)建设和研究生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研究生精品教材建设和研究生教学案例集。每学期组织教师参加教学研讨会,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做到持续改进。为将课程思政与实践充分融合,会计学院带领师生代表到北汽集团参加了“课程思政”研讨交流会,依托国企特色,融合课堂思政,共同打造一套“理论+实践+思政”的红色教材,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以党建引领活力,聚焦中国道路,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对充分发挥校企协同育人作用、提升学科影响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学位点目前有博士生导师41人,硕士生导师112人。严格贯彻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首要责任。积极推进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改革,加强博士研究生导师组建设,选拔更多处于学术上升期的年轻教师担任副导师,明确导师组成员的责任。同时根据学校的工作要求,完善了博士研究生国际导师组制度。为激发导师的指导积极性,本学位点实行大类招生和博士班制,研究生入学后师生进行双向选择最终确定指导教师。
本学位点为更好地做好引导和支持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工商管理学科相关学院建立了可行的研究生学术训练相关制度,如《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学生学术交流支持计划管理暂行办法》《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博士生学术论坛管理办法》《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博士生重点选题支持计划实施办法》。自2016年起举办博士生学术论坛,旨在为博士生提供交流思想、分享经验、丰富知识、促进友谊的平台。通过研究成果的交流,拓宽博士生的学术视野,激发科研热情,启迪科学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增强博士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2016年起实施博士生重点选题支持计划,鼓励博士研究生独立开展高水平原创性研究,为进一步促进本学位点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在2020年11月承办了国内知名高校发起的“会计学博士生论坛”,这个论坛的其他五所高校包括了上财、清华、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和重庆大学,该论坛极大地促进了我校工商管理学科博士生与全国其他知名高校会计学师生的交流,同时提升了会计学术界对我校会计学科博士生教育的认可。本学位点博士生牛煜皓荣获了本届论坛匿名评选出的最佳论文奖(仅两篇)。
为保障学位授予质量,工商管理学科相关学院专门制定了比学校A类期刊目录更加严格的博士生毕业前发表论文期刊目录,严格限制在与工商管理学科密切相关的权威学术期刊范围内;而且要求从2014级开始,博士生毕业前至少要在认可的期刊目录范围内发表一篇论文,树立高标准、高质量的创新性研究导向。在2014年博士生培养试点改革的背后,学院对师资队伍的全流程育人和高质量科研导向的配套制度也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2020-2021学年,本学位点博士生参与发表A类及以上高质量论文45篇,学生本人一作或导师组成员一作38篇。4位博士生和1位学术硕士研究生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本年度共16名同学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50名学术型硕士生获得管理学硕士学位。学术型研究生就业率达100%,其中博士生的70%以上供职于高等院校,学术型硕士50%以上入职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等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单位。
3. 师资队伍建设
本学位点加强党对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领导,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深入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特别是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高尚师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本学位点践行立德树人基本要求,以“学党史守初心,树师德葆本色”为指导,开展师德专题教育,取得一系列荣誉。其中博士生导师陈运森教授荣获“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荣誉称号,博士生导师孙健教授荣获2021年全国经管实验教学“联奕奖”优秀教师等,均体现了本学位点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成效显著、深受认可。
在导师层面,采用导师组的培养模式,引入更多优秀年青教师共同培养。本学位点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过去近20年时间里从海内外知名高校吸引、存储了一批创新潜力强、对研究有热情的优秀师资队伍,提升对博士生的培养。
为更好地做好导师队伍建设,本学位点建立了可行的导师管理办法或制度,如《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博士论文指导第二导师遴选与管理办法》《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博士生指导教师遴选工作实施细则》《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研究生导师培训工作办法》《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博士生指导教师岗位管理办法》。
4. 科学研究
本学位点积极组织各类学术研讨会、课题申报动员会,鼓励教师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推进本学位点的科学研究和中国问题意识。①设立“卓越学术讲坛”,围绕工商管理学科和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前沿理论问题和组织发展困境,汇聚海内外的前沿思想和创新观点,从而为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探讨中国解决方案。论坛由年轻教师担任协调人,增加了本学位点内教师和国内同行的交流机会,推动学院教师进入相应的学术共同体。②举办新年学术论坛。为活跃学术氛围,促进学位点师生以及校内同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以“融合·创新·奋进”、“新基建·新商业·新管理”为主题,举办新年学术论坛,每次论坛报告人和听众都进行了激烈的思想碰撞,增进了彼此之间学术领域和学术观点的了解,也推动了本学位点内老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机会。③积极参与围绕学校的“双一流”学科建设。2020年的《新商科背景下的商业分析交叉学科建设》,2021年的《基于“新基建”的“商科+”新兴学科群建设》,通过这些“双一流”项目的申报和立项,进一步凝练了确立了本学位点的学科建设方向和措施,引导学院的学术研究能够因应时代,围绕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前沿课题进行系统的研究。
本学位点研究生导师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多方面成就,包括发表高水平论文、出版著作、编写教材,并且获得多项奖励和认可。
本学位点王震老师的论文“Let’s choose one of each: Using the partition dependence effect to increase diversity in organizations”同时获得了Saroj Parasuraman Award和Responsible Research in Management Award。Saroj Parasuraman Award是由美国管理学会(AOM)性别与多元性分会颁发的奖项,旨在表彰对组织多元化有贡献的研究。刘晓红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发表在《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上的论文“Practical relevance of theory-driv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search: evidence from China”荣获了2020年度Emerald Literati Highly Commended Award。李晓副教授与香港理工大学Jeffrey Ng教授、Walid Saffar教授合作的学术论文“Financial Reporting and Trade Credit: Evidence from Mandatory IFRS Adoption”发表于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第38卷第1期。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是会计学排名前五的国际顶级期刊。王春飞副教授、吴溪教授与国际知名会计学者、南加州大学Clive Lennox教授合作的学术论文Opening up the “Black Box” of Audit Firms: The Effects of Audit Partner Ownership on Audit Adjustments发表于会计学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JAR)第58卷第5期。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于1963年由芝加哥大学创刊,是会计学领域三大国际顶级期刊之一。
在著作和教材方面,本学位点刘晓红教授主编的《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 Asian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s》荣获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第二届中国新发展奖(China New Development Awards)。
5. 社会服务
本学位点紧跟国家政策,紧盯国家需求,努力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依托国家级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和重点支持学科,汇聚优势师资力量,为学术同行、政策制定和实务界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
在学术界的社会服务方面,有一批学者在海内外知名学术期刊担任责任编辑、编委会成员、匿名审稿人,担任各类国家级、省部级的基金、课题、奖项、人才等方面的评审专家,担任中国会计学会、中国审计学会、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中国劳动经济学会、中国市场学会、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全国高校商务管理研究会、中国物流学会、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全国性学术组织的常务理事、理事或专业委员会委员。2017年5月起,吴溪教授担任会计学国际顶级期刊之一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的编委会成员,是境内高校唯一入选该期刊编委会成员的学者,并自2018年1月起担任该期刊的责任编辑(Ad-hoc Editor)至今。据不完全统计,本学年内相关学院60位教师为本专业50余份海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审稿380余篇。学院师资队伍为学术界提供的优质评审服务不断巩固、维护和提升本学位点管理学科的海内外影响力和学术声誉。
在政策制定与决策的社会服务方面,本学位点教师积极为国内外有关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公共服务,为专业领域的政策与标准制定建言献策。朱飞教授的研究成果《国外可比较*******建设研究》被财政部采纳。刘薇副教授参与撰写的研究成果《建立基于******体系》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采纳。在会计专业领域,孟焰教授、刘俊勇教授担任财政部管理会计咨询专家;袁淳教授、李晓慧教授担任财政部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咨询专家;吴溪教授2019年12月起,获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特聘财务专家,同时担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申诉与维权委员会委员。在高等教育领域,孙国辉教授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刘晓红教授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袁淳教授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会计学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吴溪教授担任亚太会计师联合会在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理事会咨询顾问组的代表(2014-2016)。
在面向工商管理实践的社会服务方面,2020-2021学年,本学位点教师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主持在研横向课题20项,横向课题金额269.3万余元。
二、学位授权点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学位论文抽检情况:2020-2021学年教育部博士论文抽检结果,工商管理学科被抽中1篇,结果为合格。在北京市2020年硕士论文抽检中,工商管理学科被抽中4篇,结果为合格。
在学位点建设过程中,主要问题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博士研究生的研究创新潜质仍有短板。主要根源是生源质量。虽然相关学院通过夏令营、申请考核制等招生方式的改革,更加深入了解生源情况,但对于有极大研究热情和潜质生源的吸引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是,在相关学院的高标准、严要求下,博士生面临的学业、科研创新以及就业等多方压力有所增加,出现身体素质不佳,心理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
三、改进措施
第一,本学位点需要进一步培养在全国乃至国际有深厚学术造诣、学术声誉和影响力的学者,从而提升对创新潜质突出的博士候选人的吸引力。
第二,通过毕业生数据分析,总结培养经验,指导完善博士生选拔、课程设置等环节,进一步挖掘学生科研潜力与热情。
第三,本学位点将把规律作息、健康生活作为博士生教育工作中的一项基础工作。通过建立丰富多彩活动平台,提高博士生业余生活的活跃度,拓宽生活视野,形成与学习、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系统。